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本文来自

0523新闻

0523新闻

人已关注

请添加对本版块的简短描述

精选帖子

老上海人为啥能听懂扬州话“小窝头子”

[复制链接]

312

主题

312

帖子

9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740 李烁 发表于 2020-6-13 19:33:21


60 多年前,75 岁的老上海王先生还是十几岁的小王。他住在济南路上,沿马路挤挤挨挨开着很多小商铺,对门修钟表的扬州人老戴每到周末,就在门口热气腾腾架锅炒菜,因为泰山耐热砖厂工作的大儿子要回来。砖厂扬州人多,有时候儿子的同事,扬州老乡们会一起跟过来,家里俨然开起了扬州同乡会。小王总好奇地循着热闹在虚掩的门口探头探脑,想要加入又踌躇听不懂扬州话,倒是主人看到了,不由分说招呼进门,抓上一把炒米塞进口袋才让走。
小王也经常去巷口扬州人陈阿姨家男人开的剃头店剃头,一毛五一个头,只有一张椅子,要剃头就站着等。陈阿姨老远看到小王,就说:" 家具店小窝头子(扬州话:小孩子)来了!" 顺便让他插个队,旁人也笑嘻嘻让出一条道来。他家孩子多,剃头不够解决生计,陈阿姨兼帮巷子里其他人家倒马桶,一块钱一个月。家里孩子七八个从高到矮一拉溜,穿着朴素却总干干净净。
一个甲子过去了,小王成了老王,炒米的香味和着滑爽韵长的那句 " 小窝头子 " 却清晰如昨。
关于上海人对扬州人的记忆,65 岁的老胡留在了上世纪 80 年代出差扬州的小饭馆。一个冬夜,饥肠辘辘的毛纺厂车间副主任老胡走进一家简陋的小饭馆,要了一碗白切牛肉,穿着围兜戴着白帽的扬州阿姨麻利地切好牛肉,倒了碗酱油,又熟练地抄起麻油瓶,往里滴了几滴麻油,这几滴麻油当真倒进了老胡的心里。多年以后公司旅游,老胡故地重游,可是扬州已经变了模样,老胡没找到那家小饭馆,遗憾夹杂着麻油香,长留在心底。
本世纪初,70 后上海人小肖刚刚大学毕业,整日混迹于各大网络论坛,有一个扬州版主主持的论坛每天必去。除了版主,论坛上好些元老是扬州人。小肖和他们经常在网上你来我往,舞文弄墨。玩什么呢?下了一场雪,几个人约定以此为题,写上一段,以半天时间为限,看谁的 " 作业 " 最好。这些现在看来古老的交往方式,也不过只是发生在十几年前的事。这样结交了一些文友,小肖起了 " 下扬州 " 的念头。扬州朋友带着她逛遍了整个扬州城,每到一处悉心讲解,一窗一棂、一砖一瓦的来历都娓娓道来。回到上海,仍然保持着君子之交,逢年过节寄点东西,看到好书,也会互赠,小肖喜欢扬州人的 " 文气 ",那种不疾不徐的底蕴让人亲近。
过去上海人与扬州人的交往,并没有浓墨重彩,是含蓄而点到即止的。扬州人,不过是些普通的热闹邻居、萍水相逢的服务员、网上交来的朋友。他们的自在、热络和带点迂阔的认真,都化在一把炒米花、一碗麻油酱牛肉、一些心意相通的文字、一路热心热肠的陪伴当中。
现在不一样。周末不爱宅家的上海年轻人对扬州要么印象模糊,真要爱起来热烈奔放。不事张扬,也懒得出门吆喝的扬州,竟自有她的一帮拥趸。90 后年轻人大声宣布最爱扬州,超过苏杭,他们约上朋友,带上父母孩子和狗,一路自驾 4 小时,长驱直入,直接把扬州当成了后花园,住上三五日,过上了早上 " 皮包水 ",晚上 " 水包皮 " 的标志性扬州生活。他们准确知道富春和冶春的区别,完全掌握古运河上游船的两岸风光,很明白如何精准消费这座城市。
遗憾的是,他们从没真正走近扬州人,扬州人也从没走进他们心里。不曾有过朋友的城市都是陌生的,忽而来去,扬州于他们而言,和长三角多如牛毛的度假地没有太大分别,只是周末去向的一个选项。
更多上海人对扬州的了解只停留在书上、网上。扬州三把刀、扬州美女、扬州八怪……这些星星点点的文化符号,构成一个断断续续不成篇章的过气扬州,是史实却不真实,有文化却没有生气。倒不如那句 " 乖乖隆滴咚,韭菜炒大葱 " 来得生猛,来得色香味俱全。
80 后的上海小囡小周所有关于扬州的联系都和吃有关,三丁包、蟹黄包子、翡翠烧卖、蒸饺、烫干丝、扬州狮子头……可是末了她忽然想起来,迟疑道:" 我老公,可能是扬州人。" 听者不禁哑然失笑。追根溯源,原来公公是扬州人,但是就连公公,也是在上海长大,说起来只是扬州籍。不由让人想起修钟表的老戴,或者开剃头店的陈阿姨家,那一排高低胖瘦的孩子,正和济南路的小王一般年纪,也就是现如今小周的公公吧。第一代过江来上海做移民的扬州人,撑过了风雨飘摇的埋土扎根期,往后,和所有的移民后代一样,后辈们慢慢也就忘了打哪儿来,天然就把这里认作了故土。
不知道即将轰轰而来的高铁,会给扬州带来什么,又会给上海带来什么。
习惯了运河 " 月明船笛参差起 " 的扬州人,还能不能保持那份 " 风定池莲自在香 "。半个多世纪前,桨声欸乃中撑船过江的扬州人,主动拥抱上海的扬州人,早就没入了上海清晨的如海人潮,而剩下掩门而居的扬州人,守着 2500 年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 的名号,掸一掸二十四桥的月色,擦一擦瘦西湖面,要作好迎接更多上海人的推门而入。用什么招待?都不如一把炒米花来得自在亲切吧。
而上海人,或者扬州人的后裔们,也许可以从雾里看花的交往中挣脱出来,去认识一个书上没有、网上也见不到的扬州,遇见为你随手淋上麻油的扬州人,交上为你讲解扬州风物的朋友,寻到几个已经无法用乡音沟通的远房亲戚,放下上海人的紧张和矜持,学着扬州人的闲散,找到家百年扬州浴室,氤氲雾气中,如东坡般肆意大呼:"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这样才算没有枉来一遭吧。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庞小漪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泰州网,泰州新闻,泰州房产,泰州论坛,0523,泰州汽车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