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本文来自

0523新闻

0523新闻

人已关注

请添加对本版块的简短描述

精选帖子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8位抗疫英雄动情讲述先进故事

[复制链接]

303

主题

303

帖子

9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1
2340 zs2007wl 发表于 2020-9-30 00:30:30


今天下午,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共同主办的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友谊会堂举行。来自全市抗疫一线的八位英雄,用动人事迹讲述自己亲历的抗疫经历。他们以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高度敬业精神,成为无数抗疫英雄的优秀代表,他们更是上海抗疫精神的真实写照。
全国首个抵汉地方医疗队,在逆行路上跑出 " 上海速度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军华


大年夜,放下年夜饭的筷子,有一批逆行者跑出了 " 上海速度 "。
晚间 6 时,紧急通知下达。仅用不到 3 小时,来自全市 52 家单位、共 135 人的首批援鄂医疗队集结完毕。凌晨 1 时半,飞机缓缓降落在寂静的江城。这是全国第一支抵达武汉的地方医疗队。思想准备最少、可参考的成熟经验最少、拯救的患者病情最重、坚守的时间最长……
23 年军龄、34 年党龄让郑军华深知,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首批援鄂医疗队共有 59 位党员、1 位预备党员,在他的组织下,全国首个抗疫临时党总支成立。首批援鄂医疗队接手救治的都是危重患者,82 岁的陈老伯基础疾病多、肺部感染严重、心肺功能极差,需要呼吸机辅助治疗。在上海专家的周密治疗方案下,陈老伯的并发症逐渐得到控制,肺部情况也一天天好转,最终在 25 天后康复出院。
" 甘于平凡,但拒绝平庸 ",这是郑军华对队员们的期许。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首批援鄂医疗队提供了全国第一、二例尸体解剖病案,更在抗疫一线留下了丰富的临床创新发明。
回到上海后,郑军华除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又先后带队走进上海大学、复兴中学和华师大一附中,为青年一代讲述抗疫故事,勉励学生努力学习,规划好人生,以高度的专业精神投身祖国建设。" 就像离开武汉时的春暖花开,一代代中国人的逆行与奋斗,也终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在武汉 " 出生入死 " 的 75 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钟鸣


1 月 23 日武汉已封城,钟鸣坐高铁到距离武汉最近的麻城北,由湖北省卫健委的小车接至武汉高速入口,再换由另一辆能进武汉的车接至驻地。初入武汉时,已是深夜,凄凄小雨中,整个城市荒凉寂静。
第二天,他就被安排在金银潭医院南楼六层。钟鸣清晰记得到金银潭的第一个夜班,一位也是刚到的恩施的护士,带领着仅仅 3 位护士冲进病房,去救治这些随时都可能逝去的生命。那种悲壮,仿佛她们用瘦弱的身躯连成身体的人墙,来抵御病魔洪流。
白天救治,晚上讨论病情,总结经验。钟鸣与战友们慢慢掌握了疾病的规律,积累了很多经验。南六病房有一位特殊病人,1 月 27 日转入 ICU,住院长达 2 个月,是一位神经内科专家,因为给病人做急诊手术而感染。他与钟鸣同年,钟鸣看着他,彷佛就看见躺在病床上的我自己。2 月 3 日,这位特殊病人两肺全白,看到 " 差得一塌糊涂 " 的呼吸机参数和心电监测指标,开始做最后打算。钟鸣倾尽一切想留住他,每天进病房给他鼓励,并在呼吸机前呆很久,为的是精准调节适合他的呼吸机参数。两个月后,病人终于治愈出院。
迎击疫情海啸不平凡的 75 天里,钟鸣时时刻刻都在被感动着,感动于无数的凡人微光。离别武汉时,送别他的武汉战友,哽咽着对镜头说,"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所城 "。
" 名编壮士籍,视死忽如归 "
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李晓静


李晓静带领的是上海唯一一支全部由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大年初三晚上出发前往武汉,她庄严承诺:"50 人去 50 人回 "。列车缓缓启动,送行人群渐渐远去," 名编壮士籍、视死忽如归 ",踏上征程的豪迈感和责任感涌上她的心头。
她拥有 26 年党龄,曾参加过小汤山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还是光荣的退役军人。1 月底、2 月初的金银潭医院,一个普通病房就有将近三十个重症患者,二十几台高流量吸氧仪和几台呼吸机同时工作。
早期人员和防护物资不足,李晓静和其他护士每天工作七八个甚至十多个小时,打针、输液、喂饭、打扫卫生、处理大小便等等,身兼护士、护工、保洁等多种角色。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从头到尾贴在身上,等下一波忙起来,又是一身汗,反复几次下来,人就像在冰窖里,下班后,累得不想走路、不想说话,那种冰火两重天的滋味令人永生难忘
。一听到有队员身体不舒服,李晓静就非常紧张,她每天都提心吊胆,操心着队员们的衣食住行。面对每天上百遍的叮嘱,大家戏称她是 " 饭泡粥 "。
疫情面前,生命是脆弱的。当看到患者因病情危重而离开时,李晓静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努力,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的挫败感,但想到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去救治,只能擦干眼泪、整理心情、再上战场。29 年前,当她穿上军装时,她的愿望是保家卫国;而当她穿上白衣,戴上燕尾帽时,她发誓要护佑生命之花绽放,绚丽而夺目。
上海乡音抚平患者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尔真


大年初四,来自上海 40 余家医院的 148 位战友,又火速集结踏上奔赴武汉防控新冠肺炎最前线的征途。抵达武汉的子夜,下榻酒店房间不足,难以满足院感防控要求,在一些队员情绪出现波动时,陈尔真如此说。
先后 20 余次出生入死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拥有丰富重症医学经验,陈尔真说,带好混编队伍秘诀就是 " 规范 "。这支医疗队在武汉救治了 332 位危重患者,成功率高达 83.7%,但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却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 我们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努力前移治疗窗口,摸索一人一方案,切实有效地降低了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正因如此,团队曾成功救治武汉新冠患者中年龄最大的 103 岁老人,也救治了远嫁武汉半个多世纪的 " 上海奶奶 "。
83 岁的魏奶奶和 92 岁的先生均因新冠肺炎入院治疗,为照顾二老的情绪,医护人员特意将两人安排在一个病房。当魏奶奶听见医疗队员用上海话交流时,久违的乡音让她无比踏实,更激动地说," 吾阿是上海宁!"
" 我们不仅要努力救命,更重要的是,要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在繁重的救治任务间隙,陈尔真也不忘带领队员 " 救心 ":作为首个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的援鄂医疗队,大家通过面对面咨询、开设沪鄂心连心援助平台公众号等方式,帮助患者、病家乃至同道尽量摆脱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早日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
90 后护士用咖啡提神、用安眠药入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戴倩


武汉封城后,医护人员告急,刚从援滇一线返沪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 90 后护士戴倩,毫不犹豫地递交了 " 请战书 "," 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90 后也是勇敢、努力的一代人。" 临行前,她瞒着父亲剪短了长发,悄悄收拾行囊。从号角吹响到踏上征程,只用了 24 个小时。
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 ICU 病房,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戴倩还没开始工作就因为闷热而体感不适,厚重防护服下笨拙的身型、双层手套下木讷的双手、防护眼镜下雾气朦胧的视线,让她每做一步护理操作都喘得慌。她努力适应这样的工作状态,进舱前先拉伸四肢,在鼻梁上粘贴减压敷料,在护目镜上涂抹防雾液体,再给戴上手套的十指做做手指操。
没有一个班次准时下班,没有一个饭点能按时吃饭,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让戴倩出现了睡眠紊乱。但她克服身体不适,为了缓解疲乏,她用咖啡提神,安眠药助眠。在雷神山 ICU,生死决战常常突发在几分钟内,虽已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她还是会被深深震撼。
日日夜夜的战斗中,戴倩经历了许多以前不曾经历过的考验,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充实,体会到了一种被人需要的自豪感。3 月 8 日,戴倩在雷神山医院火线入党,这是她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也是最郑重的一次。作为 90 后党员,她希望用信仰书写人生答卷,用青春的名义守护盛世中华。
将生死故事浓缩在镜头之下
上海广播电视台 范士广


范士广到了武汉第三天,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 ICU,随便和一位护士聊了聊。她叫徐东亚,和她聊天的时候,已经高强度工作了 3 个小时,一声不吭地休息。她背了个写着 " 平安 " 的小口袋。我们随便聊着,突然她和我说:" 你知道吗?我现在最怕听到手机铃声响。" 她一直看护了十几天的一名患者,不久前抢救无效去世了。那晚,人被殡仪馆接走了。但他的手机还留在护士站的柜子里,等待消毒处理。晚上的 ICU,一切都很安静,只有手机响个不停。
范士广与同事在武汉待了一个月,拍摄了近 60T 的素材。回来后,他们在机房里整理素材一个多月," 这是多么庞大又复杂的叙事,它可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振臂一呼的英雄,它是深重灾难下,众声喧哗中,一群平凡人所展现出的人性和品格。"
范士广还拍过华山医院的陈澍医生。照片里,陈澍正处于他在武汉最难熬的时刻。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由他所负责的 12 床,情况极不乐观,他掀开 12 床的被子,那条腿从腹股沟一直到脚趾,全部是黑死的状态。这条腿如果不马上截肢,接下来会导致脓毒血症,12 床必死无疑。镜头下,陈澍一个人静静坐在休息室的床上,闭着眼睛,待了好久。
见惯生死的医务人员都是冷静的化身?范士广说,在武汉见过不少医生留下眼泪。所有的这些故事、精神,都浓缩进了《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以此来感染国人,凝聚力量。而今,英文版已经制作完成,即将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努力向海外讲述中国人民 "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 的伟大抗疫精神。
默默筑起特大型城市 " 防疫堤坝 "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晓冬


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宛如抵御疫情洪水的 " 大坝 "。如果洪水被挡住了,没有多少人会想起这道堤坝的作用。
" 大家常说,疾控人是与疫情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一群人,却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群人。" 孙晓冬深以为然。新冠疫情发生至今,作为特大型城市和重要口岸城市的上海,交出了 " 仅 341 人本地感染,本地二代病例个位数 " 的优异答卷。
回首疫情初起,城市还笼罩在喜迎新年的欢乐气氛中。而在市疾控中心,大家已经绷紧神经,切换至 " 备战 " 模式:调整应急体系以便快速响应、召开专家会议进行风险评估、紧急摸排人员和防控应急物资、密切监测疫情动态……凭借多年来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孙晓冬带领着团队当仁不让成为本市新冠防控的先锋部队。
2 月 26 日,宁夏中卫地区首例境外输入病例在沪有活动轨迹," 追踪办 " 立刻启动密切接触者追踪,短短 36 个小时内,追踪到 86 名本地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落实集中隔离,并锁定 100 余名已经去往外地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通知了相应省市和地区。迄今,市疾控中心已落实在沪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 2.2 万余例,开展超过 135 起聚集性疫情的深度调查分析,逐一明确每起疫情的传播链、传播方式和流行特点。
海外疫情升级,防控境外病例的输入成为新重点。50 余位疾控人派驻至上海两大机场,直接与海关、口岸、120 等多部门对接工作。航班 24 小时不停歇,尤其是后半夜的入境高峰,大家只能趁着间隙蜷缩在躺椅上打个盹。如今,经市疾控驻机场人员核验后通过 120 救护车送医排查已近 5000 例。
保障人民健康 守护城市安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文宏


1 月 24 日,上海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武汉攻坚战、上海保卫打响了!救人是第一位的,张文宏被任命为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精兵强将组成了重症医学、ECMO、CRRT、呼吸治疗、心理等 5 个团队,高级别常驻专家和公卫医护近千人,24 小时驻守。高手云集,每天上午十点半,专家团队逐个讨论危重症病人的情况,各抒己见吵翻天、全力以赴为病人。
有一次病人集体出院,张文宏去送别。大家都很开心,唯独有位老太太一直低着头,心事重重。原来,她的先生当时还在住院,上了 ECMO。她一直问,到底能不能活?张文宏掷地有声," 请你相信上海的专家!等你们团聚了,我们一起到武汉吃热干面!" 信念很坚定。后来老先生真的康复了,恢复得很好。
在国际上,市民教育是最为头痛的难题。上海的科普效果很好,保证了所有政策能够被充分理解和执行。外国专家问张文宏最多的问题就是:" 我们叫市民在家隔离,他们不听怎么办?" 他都会说," 在中国,我们充分沟通,问题就解决了,这个方式的名字叫科普。"
而今,张文宏率领团队编写的科普书,支招防控新冠病毒,供免费下载阅读,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广受欢迎。科普,更高层面上讲就是沟通,是换位思考。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 顾泳 黄杨子 侍佳妮 文字编辑:顾泳
摄影:张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泰州网,泰州新闻,泰州房产,泰州论坛,0523,泰州汽车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